开荒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大學生“逆向考研”是迫不得已嗎 |
2022-09-28 11:27:00 來源:设计师 編輯:潘金蓮 |
浦航租赁客服电话人工客服服务热线电话2022已更新(今日/更新)客服电话:0458-343-3456人工电话24小时热线:0458-343-3456用户至上,用心服务。 在今天(7日)下午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27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潘绪宏介绍,核酸筛查是遏制病毒传播扩散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检测秩序是提高筛查效率、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保证。本轮疫情中,北京开展了多波次核酸筛查,其中仅5月5日就完成了2074万人的筛查。如此高频次、大规模的筛查工作,之所以能够高效有序,离不开广大市民群众和防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对破坏规矩、扰乱秩序行为零容忍,就是对市民群众和防疫工作者奉献付出的最大尊重。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正式報名將于10月5日啟動,關于“逆向考研”的話題也開始升溫。所謂“逆向考研”,是指一些本科畢業于“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學生,考研不再局限于報考“雙一流”高校,而是把報考目標投向非“雙一流”(俗稱“雙非”)的普通院校。這種“向下考”的“逆流”,到底是迫不得已還是另有原因呢? 問題1 大學生為何要“逆向考研”?
多重因素導致考生奔“雙非” 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王維家 作為一個名詞,“逆向考研”是一個較為形象也頗為時髦的說法,與“逆向考研”對應的,就是所謂的“正向考研”。人們通常認為,“雙一流”高校的辦學水平、綜合實力、社會知名度要高于“雙非”高校,是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如果“雙非”高校的本科生畢業報考“雙一流”高校研究生,通常被認為是“人往高處走”,有志氣、有追求,即所謂的“正向考研”;若是“雙一流”高校本科生畢業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就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思進取、缺乏追求,類似“水往低處流”,屬于“逆向考研”。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逆向考研”的現象呢?歸納起來不外乎幾點:首先是考研競爭加劇,壓力增大。近年來,考研人數節節攀升,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341萬,2021年達到377萬,2022年更是飆升至457萬。在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中,名校、名專業考研競爭尤其激烈,“百里挑一”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雙一流”高校的優勢學科專業“面試”分數線不斷水漲船高,隨之而來的是高分落榜者比比皆是。與其報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報考“雙非”高校拔得頭籌,就成為了一些考生選擇“逆向考研”的出發點。 其次是部分考生心態發生變化,本科看學校、碩士選專業、博士挑導師越來越成為現實選擇。高考奔著名校來,以考入名校為榮;可是就讀后發現,名校并非所有的學科專業都是優勢學科、一流專業,“雙非”院校雖然整體辦學實力比不上“雙一流”高校,但在某些學科專業上相比并不遜色,“專業優先”也就成為了一些“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考研時的首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逆向考研”其實是一些考生在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理性務實選擇。 再次是部分“雙一流”高?佳懈叻帧奥浒裆逼扔跓o奈,被迫調劑到“雙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我就此話題跟幾所高校同行進行過交流,發現名!罢{劑生”占有相當的比例,部分高校接收名校調劑生人數甚至超過了報考該校相關專業的第一志愿錄取學生人數。這說明,部分“雙一流”院?佳袑W生接受“調劑”選擇了“雙非”高校,即使心里不愿意,為求能讀研,也只得接受這個現實。 同時,也有一些“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為了減少壓力、增強考研競爭力,主動選擇報考“雙非”高校,認為這樣既可以提高研考“上岸”的成功系數,又可以借助名校光環,在今后的研究生學習中獲得更高的關注度,獲取更多的資源,有助于日后的畢業就業。此外,也不排除極個別“雙一流”高校學生存在“躺平”心態,考研不是為了學到更多知識,而是為了追求研究生學歷,于是把報考“雙非”高校視為獲得學歷的“捷徑”與“敲門磚”。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逆向考研”提出了很多值得人們認真審視和深入思考的話題。比如:如何正確看待學生在“雙一流”高校與“雙非”高校之間的流動?如何客觀評價不同高校培養出的學生的素質、特長與能力?如何理性評判學歷、學位與能力之間的關系?退一步說,即使就“逆向考研”這個詞語本身來看,其表達是否合理也是值得細究的。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學校仍然被劃分為三六九等,對不同高校學生的評價也有意或無意地戴上了“有色眼鏡”,存在著定式思維,這與我們國家倡導的高校實現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的思路是相悖的。 問題2 考研考上“雙非”不如不考?
“名校辦學資源虹吸”正在打破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田園 隨著考研競爭日趨激烈,“逆向考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考生的選擇,引發了社會關注。在考研大軍中,還流傳著一種聲音,那就是:如果考上“雙非”(即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還不如不考研。這種觀念到底對不對?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引擎,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礎的重要意義。在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征程中,新時代研究生教育也在走向多元,高等教育資源向名校集聚的趨勢正在改變。 從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來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辦學上有特色、有水平,與地方和行業深層融合的“雙非”高校,打破了由“身份附加”帶來的“名校辦學資源虹吸”,促進高等教育資源更加優化配置。 從高校辦學角度看,一流大學不代表所有學科和專業都是一流,相反,一些綜合排名不高的大學可以在某一學科或專業上爭創一流。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研〔2020〕9號)和北京市《關于推進新時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京教研〔2021〕5號)要求,高校要加快分類發展,要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等方面,突出優勢和特色。高校類型劃分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發展建設方式不同。例如北京聯合大學持續在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上發力,通過深化碩士分類培養改革,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做大做強重點學科群,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提升服務北京能力,充分彰顯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優勢,實現學校內涵式、特色化發展。研究生教育發展已經破除單一數量擴張的路徑依賴,向著一種“多元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要求研究生教育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響應,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專業性”,響應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推動新時代研究生培養結構由單一的學術導向轉變為職業導向、應用導向和實踐導向,使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緊密融合。由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式和評價不應該只有“雙一流”一種,更應該體現差異性和精準化培養。通過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研究生招生選拔制度,探索適應新時代研究生發展需要的培養機制,根據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分類推進研究生培養改革和教育評價,從而讓人才脫穎而出?傊,通過科學引導學生從追求名校到關注專業,從通識教育到特色教育,從單一學術水平提高到核心競爭能力培養,才能理智引導考生從根本上解決“逆向考研”的選擇問題。 不難看出,“逆向考研”是研究生教育走向多元化的標志之一!澳嫦蚩佳小钡膶W生也算不上異類,很多考生是在度過本科“強素質、厚基礎”后,在研究生階段進行了理性的選擇。所以,社會應該對“逆向考研”形成正確的理解,為我國研究生教育做大做強塑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問題3 網上流傳的“考研縮招”是怎么回事?
考研人數增加與招生名額形成“逆差” 北京建筑大學研究生院研招辦主任 李昕 隨著高校陸續公2023年研究生招生簡章和招生計劃,部分學校的部分專業招生名額有所減少。比如,中山大學2023年擬招收約7600名研究生,相比2022年招生計劃減少約600人,尤其是推免生比例的增加,導致統招名額更被壓縮。再比如,西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專業學位)2022年與2023年招生總人數均為51人,但2023年推免生名額從6人增至11人,無形中減少了統招名額。 很多考生認為這是“考研縮招”的信號,實際上,這是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的正常調整。不過,考研人數的增加和招生名額形成的明顯“逆差”,對于“逆向考研”現象產生了推動作用。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總人數457萬,同比增長80萬,最終錄取人數110.7萬,與上年度基本持平?佳袌竺藬导ぴ,導致錄取率降至24.22%,2022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線比2021年國家線普遍高出10分左右,高校部分專業研究生復試線也在逐年攀升。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部分“雙一流”高校本科生選擇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的情況突顯。 在北京建筑大學錄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有128名學生來自“雙一流”高校,占錄取總數的10.5%。他們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北京建筑大學的“王牌專業”——建筑遺產保護專業,錄取線比上年高出了60分。同時,由于推免生人數的增加,統招名額相應地有所減少。 其實,不光是北京建筑大學,全國各地“雙非”高校都出現了這種“逆流”現象。在招生、就業市場重構的大背景下,國家適時推出了“雙一流”建設工作方案,打破了過去就業市場“非985和211高校不錄用”的局面,構建起了學校、學科的分層篩選和健康發展格局,為“逆向考研”的學生們構筑起堅實的升學和就業保障。 如今,很多“雙非”高校都在走“專而特、專而精、專而優”的路線,跟名校的同類學科相比更具競爭力。同時,“雙非”學校碩士生比例遠超過博士生,導師對于碩士生的培養會更深入、細致。比如,北京建筑大學雖不是“雙一流”高校,但學校學科優勢與特色明顯,充分利用地緣優勢,抓住了城市建設發展的機遇,形成小而精的學科體系,校企聯合深入,就業率多年來一直位居北京市屬高校前列,近年來報考熱度持續增加!半p一流”高校本科生“逆向考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從“挑學!钡健疤魧W科”的觀念轉變。 考研是人生“進路”而非“退路”,所謂的“逆向考研”不過是部分學子選擇了更為理性的方式對待報考專業、規劃自己的未來人生,這并不意味著“退而求其次”。 問題4“逆向考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考生和高校都將有更多選擇機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 2023年考研報名出現“雙一流”高校本科生選擇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的現象,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必然出現的一種選擇。隨著今后研究生招生數量的繼續增加,此類現象可能會進一步擴展開來。 本科與研究生是兩次不同的篩選環節。在唯學歷的觀念和不同高校處于層級結構的不同層次的雙重作用下,當研究生招生規模遠小于本科生招生規模時,高一層級的高校本科生有足夠的機會獲得本校層級及以上的學校研究生錄取機會,就不會選擇報考相對低一層級學校的研究生。當研究生招生規模接近或超過本科生招生規模的70%時,由于“雙一流”高校的本科生至少30%是由于高中階段條件好或其他偶然因素而在高考中勝出的,經過四年本科學習后證明他們的能力與高考考分所確定的在同行人中位置是不一致的,無論找工作還是考研可能不敵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條件不足進入“雙非”院校的前10%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如果還想繼續讀研究生,就不得不拓寬視野,選擇“雙非”高校。將進入高中到研究生畢業作為一個整體觀察,“雙一流”高校本科生選擇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在宏觀上拉長了選擇的時段,拓展了選擇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一考定終身”一次性考試的壓力。 選考“雙非”事實上給了研究生報考一個改變的機會,也給不同高校一個改變的機會,讓更多的高校能夠有機會獲得多樣性的生源,能夠讓自身發展有更多機會。 由于“雙非”基數很大,其中不少學校至少有10%的教師在學術能力和指導學生方面并不比“雙一流”高校的后30%的教師差。在沒有優質生源的情況下,他們的業績難以顯現;如果有了優秀的生源,他們的業績呈現就會更明顯。研究生雙向跨越層級的報考,客觀上使得過去縱向隔閡的研究生教育空間在更高程度上相互打通,形成更為廣闊的研究生就讀的扁平空間,這個空間越大,流動性越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優質體量必然增大,就能給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報考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和更多的選擇機會。 選擇“雙非”高校報考研究生,客觀上分離了就讀學校與個人能力之間的關聯,破除了唯名校論。對于已有“雙一流”身份的高校,相當于多了一次對學生進行過程選擇的機會,顯然對學校的品質提升和增加流動性更有利。對“雙非”高校無疑也屬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論,促進各種辦學資源更理性地依據專業實際需求而非學校的名氣配置。 總體上,選擇“雙非”高校報考研究生,讓學校身份所發揮的作用減小,個體能力的權重加大,這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是否需要選擇報考“雙非”學校的研究生,還需要學生深思熟慮之后,做出對自己負責的選擇。 【編輯:周馳】 |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